Franklin, 2024/5 文明和文化
Franklin::我今天下午在啟發你見到的那位中國同學學習西方哲學。我告訴他西方的文明是很偉大的,我很欣賞。你可以從古希臘三先賢讀起,慢慢build up你的思維架構。我提到,對比西方哲學,我認為中國的哲學其實是倫理學,缺乏論證而得出的結論,很難經得起推敲。哲學應當是基於理性的思維架構搭建起來的理論,中國哲學中恰好缺少這一部分。
他聽了覺得有些道理,但是還有點猶豫,問我讀完西方的書後,會不會有一點identity crisis(認同危機),會不會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質疑?他產生了中華文明劣等性的想法。不知道你如果在場,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我:我覺得文化跟文明是不一樣的,文明有優劣,但文化沒有。
F:是的。
我: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沒有高低,但文明之間是有差距的。
F:沒錯。
我:https://b23.tv/BwQ4og0 (影片標題:文明倒退的七大徵兆)你看看。有機會也要讀他提到的世界文明史,感覺很有道理。
F:我看完了。彈幕太好玩了,說得有道理。
我:所以我覺得問題就在文化跟文明的界線。哪些東西屬於文化,哪些屬於文明。文明是可以衰退的,衰退了自然會讓人心裡覺得不平衡;但文化是不會衰退的,這也是(民族)自信的來源,文化讓你覺得你能和外國人平起平坐。
所以你的朋友應該認清一個事實,他應該驕傲的是中國的文化,不是中國的文明。
F:說得很好。他應該是把文化和文明搞混了。
我當時的回答是 中國的傳統就有見賢思齊,所以看到優秀的文明,就要去學習,沒有對抗中國人身分的意思。
我:所以我覺得,以哲學為例子,中國的哲學在文化上並沒有優劣,但在文明上卻有優劣。因為中國的哲學在文明上所影響的是「政府管理」之類的因素,也就是政治哲學。
文明是有共通性的。文化你可以說是自己的,但文明是共同追求的。高程度的文明往往是長得差不多,因為他們夠開放。「開放」本身也是文明的一種體現。
F:很可惜,百家爭鳴的古籍都丟失了,現存只有殘篇(回9)。
我:我覺得文化比較像是擺著欣賞的,那種文化風俗 、文學。這些不會實際影響生活,但是是由生活習慣所發展出來。但文明是會實際影響現實生活的。
F:非常同意。
我:政府管理、科學技術這些是文明,因為他把人生活的方式帶到新的高度。文化不會;日本的文化保存了這麽久,你不會說他不文明,你只會說他文化比較老,因為日本的文明是很現代的,政府管理、科學技術,這些都是。
F:所以可以保存文化,但是要學習先進文明。
我:一個很高的文明也可以有很傳統的文化,因為他們知道保存這些文化並不會讓們的現代文明變得落後。像英國,議會裡還是有儀仗官,還是有國王,他們已經不是文明的一部分,因為他們沒有實際(對生活)的作用,只剩下文化上的、儀式上的作用。他們還願意保留國王,那是他們的文化。
F:是的。我同意。感覺日本是亞洲保留本土文化和學習先進文明做得最好的國家,有自己的獨特性,也有法治民主。
我:對。一方面脫亞入歐,又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他們就是文明跟文化區別開來,各自有各自的作用。(他們)區分的很好,知道什麼要捨棄,學習外國,什麼要保留。
F:台灣可以做到嗎,你認為?
我:我覺得台灣有點缺乏文化。台灣是很文明的,民主、法治、科技科學、醫療、城市管理、道德水平(都是如此)。但感覺台灣是一個有文明的殼子,沒有文化底蘊。應該說,有這樣的歷史,但沒有選擇把他應用出來。看看台北的街道和房子,都是水泥做的,沒有中國,沒有日本的傳統風格。因為蔣中正來台灣之後搞了去日本化,五十年的文化就沒了(但理解蔣時期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作用)。
F:蘇聯是建築嗎(回24)?
我:對的。全都是現代的。
F:跟柏林一樣。
我:但台灣還是有很多廟,那些地方確實是文化。但你沒有辦法看到普通的住宅用傳統日本的方式或中國的方式木造出來。
F:(回24)台灣文化是不是受中華和日本的雙重影響?
F:(回24)那是很可惜,倫敦建築就充滿文化,雖然相比羅馬也像個暴發戶。
我:對的。
我:(回29)對。但你也可以說這些沒有文化的文化也算是一種文化。
F:哈哈哈,也可以算做文化了。
我:夜市小吃的美食文化,雖然擺盤很醜沒有美感,但是好吃。你不能說他因為很醜,就比米其林還爛,他只是不同文化。但你可以說台灣的食物不衛生所以沒有米其林的文明。這就是文化和文明的區別。
我:能夠真正影響到現實生活的,我覺得就是文明。食物的衛生問題會影響你的健康,那它就是文明;但擺盤的美觀不會影響你的健康,那它就是文化。
F:對的。
修傳棟,2024/5 道德經 功成事遂
修:太上①,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③。功成事遂③,百姓皆谓:我自然。
這就是習和李的區別。
我:李克強算是第一等了吧。沒有存在感,但也很受愛戴吧。
修:對。
我:至少他不會可以讓大家崇拜他。習近平就是搞個人崇拜,結果反而不受愛戴,變成第三等,甚至第四等。
我覺得第一等確實比較好。但我覺得他的描述不是現代的描述。現代是講求人人平等的,統治者是公僕,他不折騰,不把自己當作高人一等,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這個文獻確實很久了,但就現在的情況,中國也不會出現人人平等的觀念,但能夠有第一等(太上,下知有之)這樣的理解和期望,就已經很接近現代了,至少他知道要讓公民認為是自己做到的,才能有最廣的支持。
我覺得這種把統治者和公民分開的的觀點,雖然結論很接近現代,但他的敘述還是這種封建的方式。現代的統治者是不能和公民分開的,統治者要對公民負責,要講道理的,已經不是家天下了。
但我又覺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這種過於唯物主義的敘述方法同樣不適合現代政治,太過唯物主義,忽略人性和道德。現代的中國就沒有這種人性,都是崇尚社會達爾文主義,被馬克思的理論僵化了。人終究是人的。
中國彥在的文明在退化,越來越暴力,越來越自私,一直講人情世故,不講法治,結果就是道德敗壞。胡適說得很好,「一個骯髒的社會,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的正常社會,道德也會自然回歸。一個乾淨的社會,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那麼這個社會最終會墮落成一個偽君子遍地的骯髒社會。」
中國人應該要講法治,不能講道德,但又不能講唯物主義,應該是要讓法律符合道德人性,然後讓公民服從法律,這樣人才能被教育出道德。德國的法治就很好,他們也很講道德,法律裡看得出人味(見德國【薪資繼續支付法】),因為法治給了一個道德的基本底線,公民從法律這個底線慢慢發展道德。因為道德是沒有底線(強制力)、沒有明確規範的,要用法律確定一個底線,這樣才能進步。
修:確實。